联系电话:13915746140

欢迎来到官氏宗亲网!

手机页面

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的位置:

官氏与上官氏起源解析
来源: | 供稿者:晋公官氏研究小组 | 发布时间: 2023-02-21 | 2163 次浏览 | 分享到:

官姓是否来源于上官姓?历史上“官”与“上官”究竟是否有关系?可能围绕这一问题有很多人难以说清楚,论明白。有的人说以家谱记载为准,有的人说爸爸姓什么我就姓什么,总之对待这些问题各有千秋吧。在宋之前,几乎老百姓是没有家谱的,因为家谱只有皇家贵族,门阀世第,朝中官员才能修家谱,所以你平平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拥有“家谱”,更不敢私自修家谱。到宋以后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创立了“欧式”,“苏式”修谱方法,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自修家谱,到明清时期基本达到家家有谱,人人靠谱的现象。

没有官方专门的机构监修,那百姓自修的家谱“可信度”有多高呢?有的从修谱到前约上千年毫无记录,怎么做到“时光轨道对接”弯道超车的呢?多数是靠“杜撰”,“臆想”,“牵强附会”,有的家族为了证明自己姓氏优秀,常常把帝王,名人名臣或是把别人的丰功伟绩私自写于自己家谱中,还有把他们“嫁接”为自己的创姓始祖或者为第几代某支家族的后裔。最为疯狂的是,在明清时代涌现出一批专业的“谱师”,“修谱作坊”.他们专业制作了一批“家谱模板”,任何姓氏只要提出修改一些基本姓氏就好。一本跨越到唐朝,甚至更远的家谱就“代入式”的完成了。有些家族的家谱是容不得人细看的,一看就漏洞百出。年代,称呼,州县名称,(包括某些祖上功名成就)几乎是牛头不对马嘴,或者官方资料查询并无此事此人。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某南京一刘氏家族的谱,从夏,商,周,春秋到至今的家谱一代不差的全部连接上,但是夏商周的地域名称记载却采取了“州府”记载,州府制度是秦朝时期才采取的,可想而知他们的家谱的真实度有多高?而且为了体现出他们是皇族后裔,故意把一些世系有意篡改,导致很多世系时间上的差异相差几百年。后来刘氏宗亲会的相关人员实在看不下去这样“不实而又容易误导后人的家谱”,就在新浪网上发表文章来抨击这支刘姓家谱为“伪造”之作,哎,同室操伐叫人唏嘘不已。

官姓在很多地方都是小姓,翻阅历史记载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第一感觉认为“官”就是“上官”,因为电视剧,书本上的唐朝宰相上官仪和才女上官婉儿让他们记忆犹新。所以很多人认为官就是上官姓。因为很多家族没有家谱,姓氏起源多数参考“百家姓”,历史上记载与官字有牵连的有以下几个“晋王官氏”,“鲁亓官氏”,“楚上官氏”,王官和亓官几乎可以用“故落寡闻”来形容,而上官的名气却大大不同,所以很多官姓都会选自上官的原因也在这里,家里没有谱,上几代人以此为“证据”口口相传,哪怕是假的经过时间岁月的洗礼慢慢的也会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就是部分上官的历代简化,因为复姓在生活中的不便,科举,仕途,经商等,所以很多人就“从简去繁”。但是家谱记载起源和郡望,堂号不会有改变,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也会影响到一些人思想,我们官姓就是上官复姓,所以导致其他的官姓碰到这些人,脱口而出,你姓官,是复姓上官吧。

在贵州和四川走访期间就遇到过一些类似问题,家中红白喜事都会请道士或者村里德高望重老人,书写一些祖宗牌位,对联,逝者灵位等,很多人就直接会把这个姓氏的郡望堂号书写上去,他们这些人的信息也是来自百家姓,所以信手捻来就是“天水堂官XX”,重要场合家族人都聚集在一起,看到这样错误的信息一定是广为传颂来的。接着整个姓氏就按本照抄,代代相传。所以走访到一些村庄为什么遇到相同姓氏,却说法不一的情况时常发生的原因。外界的文化错误引导直接会影响一个家族的思想不统一,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上官,因为我们屋里贴的祖宗牌位是天水堂,有的人却认为自己是单官,因为家中有老人口口相传把这书写错误的事前有告知。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地区比比皆是,因为近几年刮起一种“不正之风”,若干人借用“采风走访”形式,诱导,蛊惑一些官氏族人,甚至赠送一些私自篡改后的家谱书籍去误导,(其中书中的内容都是偏向上官或者否定历史上没有单官姓等)这让人不得不想起明清时期一些专业的“制造赝谱”师傅又死而复生的情景。其实把一些毫无家族血缘关系的族人收编于自己的家族,那有何用呢?表面是强大了家族,其实是玷污了自己的祖宗,乱了自己家族的血脉。

关于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些人诋毁单官姓历史上不存在,晋公后裔根本没有“官姓”等等,我的解释如下:

  1. 官姓在历史上是个小姓,加上历代没有出现过什么名人,所以历史上的相关记录,不会是很多。上官家族确不同,因为汉上官桀,唐上官仪,上官婉儿,两宋,元,明,清等朝代出现过不少当代官员,进士。所以上官的姓氏历代记载,资料绝对是要比单官要多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1. 关于官氏追认“晋公”为祖,就如上官子兰的儿子是靳尚(实际靳尚比子兰年级还大)每个姓氏上千年前的尊称始祖,我看真实度并不大(只是做个参考罢了),就如你上官家谱传承上千年都记载靳尚为二世祖(子兰生靳尚),而各种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说靳尚的后人有姓上官的,后来你们自己觉得都无法搪塞过去,这几年经过你们的努力创作,把孙子变成了儿子,后来又捣鼓捣鼓造了另外一个祖宗出来等等。所以说到底真实不真实,大家各自心知肚明,只是有时候不想揭穿某些人而已。(还有你们能够提供一份DNA报告证明你们是子兰的后裔吗?如果提供不出怎么证明你们是他的正宗后人?家谱的记载只是人为之作,随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修改编辑。)在诋毁别人姓氏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到自己姓氏历史真实度有多少,连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两个千年家族“南张北孔”都不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家族没有丝毫问题。

  2. 还有目前中国姓氏从百家姓到千家姓,你随便查看一下任何一个姓氏,他们的起源始祖都不会一个普通人,那其真实程度有多高呢?从炎黄始祖到上古八大姓然后演变到现在的这么多姓氏,其中是非所以然,真实度有谁能够保证?在历史的长河里,奴随主姓,少数名族改姓,历朝皇帝赐姓,早就溶于岁月的浪河之中。你又怎么去分辨谁是客来谁是主,谁是真来谁是假?

    关于官氏东阳郡东阳堂和上官天水东阳的解析如下:

    1,关于“东阳堂”之争,可以追溯到2006年,那时候最大原因是广东几处的官氏家族出现两派人士,有的认天水上官,有的认东阳单官,当时家族同时出现两个堂号,他们也是各持一词。后来经过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撮合,这才造就了“天水东阳”一说,为了把这缔造之词名正言顺,就说“东阳”是东都洛阳的简写,古称东阳。因为上官家族某人在洛阳居住过,后人为了纪念他特以“东阳”为堂号,显然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被这谎言所蒙骗。但是没想到这一谎言还横行了大几年,甚至广东有几个家族新修的家谱还把这段解释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后来几年,很多官氏族人通过历史资料佐证,认识到问题的错误性,在家族群,网络上发表文章抨击“东阳是东都洛阳的说话”,这才撕开某些人谎言的面具。

    2,近些年来又搞出“东阳郡”是“东郡”简写,又是在网上吵吵闹闹没多久被给予否定,因为根本找不到历史记载东郡是东阳郡的简称,而且“东郡”和“东阳郡”在历史上根本就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后来又说秦朝时期扬州属于东阳郡一说法,当时上官仪有在扬州生活过,后人为了纪念他,特设“东阳郡东阳堂”,甚至有些好事之人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网站,大肆宣传上官仪是东阳郡东阳堂的开山鼻族,凡是东阳堂的官氏都是他的后人,可想而知稍微了解上官家族历史都知道,上官仪家族后来从河南来福建,目前邵武上官氏是历史最久远,最正统的一支,如江西,四川,贵州,广东,浙江,福建等地都是从他们哪里分迁出去的。他们的家谱从子兰记载至今,没有发现一个词语有关东阳郡东阳堂的记载,包括浙江家谱,河南家谱,江西家谱都没有描述东阳郡东阳堂的记载,反而在福建几个上官家族的家谱上看到记载,告诫后人不要和东阳郡东阳堂官氏混淆,以免造成亲疏不分的现象发生。这不是活生生的在打某些人的脸吗?而且就像某人说的上官仪既然是东阳郡东阳堂开山鼻祖,那为什么这些所谓最嫡系的后裔家族支字不提呢?而且他们还一直尊奉天水郡天水堂为自己家族的堂号,包括祠堂里面祖宗的牌位也是,难道东阳堂出自上官仪之说只是你们自己家族的历史故事吗?(还是你本是东阳单官姓,祖上因为各种原因认了上官为祖,所以才编造出这样的假历史出来?)

  3. 3“天水东阳”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来源广东家族,是何原因所造成?后来经过拜访调查得知,他们几个家族在清末,民国,甚至近代都有族人去过福建寻根,因为很多家族没有家谱只有手抄,所以只有世系没有起源,看到源头有同姓家谱,也来不及辨认亲疏,就誊抄了他们的家谱资料带回了自己的家族,后来族里就有人擅做主张,修改和添加了祠堂牌位和匾额内容,甚至有些家族的墓碑上都新篆刻上了“天水堂”,得知这样的事情发生时间最早的差不多上百年,最晚的就在这近十几年,为了家族和睦很多人选择“默认”,想发声纠正错误之人又恐得罪他人,因此几代人受到这样不实的家族文化影响,几乎达到生根蒂固的程度所以现在想纠正过来非常之难。特别是近十年来受到某些人有意为之,灌输一些“不实的家族历史信息”,更是雪上加霜。

    4,历史上官和上官有没有可能某个时期朝代族人合族共同生活?我觉得这样的几率是绝对有的。官方记载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更有历代的战乱,逃荒,兵役,贸易,仕途,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搬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为了求生存活命,很多人是主动选择‘’小姓认大族”“弱势附强势”的。特别是遇到了当地的同姓家族,他们肯定是主动靠近和加入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让他们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很多家族外迁时都会带有手抄,口传的字辈,起源,郡望堂号,分支家谱等。当加入一个家族的某个时间段,他们所带来的家族文化也慢慢融入到了这个家族。也是这今年有些地区为什么出现一些家谱,封面是上官其起源是东阳晋公官氏,更有“源于天水,派衍东阳”之记载。所有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合族文化”,我们只能做参考而不能定论为一个姓氏起源证据,否则会误导很多正在寻根而又不了解家族历史的人。

    对于家族历史和家谱记载,我们每个人在义不容辞去传承的时候,也同时要理性的去对待它。正确的我们去吸收推广,错误的我们要及时修改和处理。不能明知是错误或者不可靠的一些内容还选择视而不见,让它滋生成一个“恶意的毒瘤”去残害自己的家族和至亲的族人。 因为历史原因很多家族的家谱都是“缺头少尾”或者“残破不堪”,看到别的家族新修家谱,自己也急于求,比较简单化的相信某些人一面之词,随意修改增加了一些不实内容。导致后人以讹传讹,一错在错的局面。甚至成了家族内部不合的直接“导火索”。源头的查找,世系的对接如果没有肯定的资料,我认为还是选择保持家族原有资料的现状为好。最起码你不能解决的问题能都保留到后面的人接着可以继续研究调查。

     

     

关于有些人说历代文献古籍没有记载“官氏”这个姓,因此各种理由来抨击此姓自古不存在的理由。像前面我讲述的那样,官姓是个小姓,在历史上也没有出过多少名人达贵,所以文献记载少之甚少,但是少并不代表没有,更不能抓住别人的弱点来敷衍大家。这边通过查找得到以下信息供大家参考:

 

 

1,《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陆》2774  姓氏  

2,《肩水金关汉简》126  姓氏  

3,《戎壹轩藏三晋古玺》026 姓氏  

4,《金石姓氏录》战国时期单姓表 官  

5,《金石姓氏录》魏晋南北朝单姓表 官

6,《说文解字》说东,汉朝  官溥

7,《姓解》宋朝  官氏

8,《古今姓氏书辩证》宋朝 官氏

9,《续通志,氏族略》宋朝  官氏

10,《新编排韻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元朝 官氏

11,《姓氏谱纂》明朝 官氏

12,《皇明千家姓》明朝 官氏

13,《万姓统谱》明朝 官氏

14,《姓觽》明朝 官氏

15,《尚友录》明朝 官氏

16,《奇姓通》明朝 官氏

17,《史姓韻编》清朝 官氏

18,《千姓连珠》清朝  官氏

19,《古今姓汇》 明朝 官氏

20,《姓氏考略》 清朝 官氏

古时候,旧社会都是因为资源短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所以很多资料查找起来非常不便,对与错也只是个人认为而已(一言堂),无实际证据去推翻修改和编写。现在以上各种情况都不在有,通过网络,图书馆,走访调查能够高效的解决许多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也同时奉劝某些人不要怀揣害人之心去误导别人家族,做好自己家族的事才是你的本质。如果真是要极限性论真假和认祖归宗,我认为科学这么发达,DNA,基因检测未必不是更好的方法。省去天天打嘴仗的时间,多做点对家族更有意义的事。

 

 

最新活动

  • 暂无相关记录!